《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ost task activity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23-06-25 0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磨题”为例》结 题 报 告 上海市延河中学 课题组 2012年11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迈克儿•富兰(Michael Fullan,2005)曾指出,欠缺一个强势的教师队伍,难以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得以成功和维持。钟启泉指出,新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回应教育改革挑战的有效方法。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被视为校本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应运而生。 乔伊斯和许瓦斯(Joyce & Showers,1982)的等组实验表明,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果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在今后的课堂上可有效应用所学的知识,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当教师产生认知的需要或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当教师所做的事与自己工作联系最密切时,他们才能清晰地了解为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需要做些什么。在参与学校改进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得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大量的研究证实,课程的实施要求有教师的专业发展相伴随。没有有效的和精心设计的专业发展项目,就没有高水平的课程实施。 校本研修机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共同探索、研讨和不断的实验,逐渐把研究视角从以教师、教材为主的研究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上面。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们能够公开地讨论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尝试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们还能够以集体的方式,建立一套技术性文化来强化自身的学习,并能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最重要的是,教师们的合作建立于平等基础之上,减少了因特权而衍生的问题。 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切实“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郑金洲,2001)实施。实践表明,教师普遍欢迎和认可的校本研修明确指向为了教学改进而开展的研修活动。基于此,我校课题组把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项目进行设计和实践研究,试图以高效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把校本研修虚事实做,大事小做,增加其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我们选取了“磨题”作为研修主题,通过在语、数、英三个教研组内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创建精致课堂,最终达到培养一批智慧教师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本课题的开展依据以下三方面的理论: (1)校本研修 所谓“校本研修”,简单地说,就是以校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或教师教育,即学校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 具体来说,是指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学校、教师的预定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为主要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小组)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并具体组织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教育(包括教师培养、教师培训、教师进修、教师终身学习及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研究(包括教学研究及常规教研、教育科研)有机融合的促进学校与教师发展的过程与活动。 (2)教师专业发展 经合组织(OECD)界定为“发展一个人作为教师的技能、知识、经验极其特性的所有活动,包括个人的学习与反思以及正规的课程”。钟启泉(2000)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心理)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埃德蒙认为,通常一个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学习所得的是“做教师的知识”,而不是已经被真正内化了的“教师的知识”;奥斯特曼认为我们热衷地“倡导的理论”,同教师实际教学中“采用的理论”是两回事。钟启泉认为:作为“专家”的教师是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的。 1987年,舒尔曼提出,最能够使教师区别于其它专业人员并最具特异性的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是就特定学科内容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的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专业学科知识,也不同于一般教学法知识,但它与它们有着密切联系;其概念有两个核心要素:1)关于特定学科内容的呈示;2)关于学生前概念和错误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教学法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大体有以下顺序: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基础知识,如关于学生的知识、课程的知识等;而后开始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再到熟练;最后发展至能够在某种特定的新的教育信念,如以帮助学生理解为目的框架指导下,灵活运用学科教学知识。 (3)磨题 在检索到的有限的资料中发现,关于“磨题”,最早由顾荣(2007)界定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解题锤炼、琢磨.努力形成解题技能和解题的教学策略,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磨题”。崔益祥(2010)把“磨题”的定义做了修正和补充:“磨题”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解题锤炼、琢磨,从题目中悟出学科知识结构内涵,生成解题技能、命题技巧和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模式。不难看出,崔益祥的定义对前定义做了较好的完善。磨题不只是磨解题技能和解题的教学策略,更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把握,是连同解题技能、命题技巧和教学策略在内的一种行动研究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组确定通过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磨题”为例,开展校本研修实践活动,在语数英学科培养一批有研究能力、追求教学高效的智慧型教师。 从课题角度而言,可检测的预期成果如下表所示: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11.3 延河中学以磨题为例的研修项目设计方案 活动方案 陈俭 2 2011.3 语文学科以磨题为例的研修项目设计方案 活动方案 陈凤妹 3 2011.3 数学学科以磨题为例的研修项目设计方案 活动方案 孙利强 4 2011.3 英语学科以磨题为例的研修项目设计方案 活动方案 程凤英 5 2011.12 延河中学以磨题为例的研修项目活动案例 案例集 杨明华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2.10 延河中学语数外分学科、分年段题库 习题集 各教研 组长 2 2012.10 以“磨题”为例的研修活动案例与反思 教师论文集 杨明华 3 2012.11 课题研究分学科报告 论文 各教研 组长 4 2012.11 课题研究总报告 论文 陈俭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以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教研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为核心研究人员,首先在学校语、数、外学科中开展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在研修设计与研修实践中,探索学校和学科组两个层面的、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主题与内容、时间、参与成员、活动形式、预期成果、成果检测等。借助此项目的开展,促进研究型、高效能教师的培养和成长。 具体来说,就是探索以“磨4题3课”为主要特征的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我们以项目设计为前提,通过语数英三个学科教师的团队合作,对学科课程标准、中考导向和学生现有基础(错题集)开展研究,分学科、分年段解读文本,确定每单元(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四类题的打磨研修活动。“磨4题”是指:一磨:启学激思题。一般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新授课的教学;二磨:巩固强化题。以课堂教学结束前几分钟即时检测和课后作业为主;三磨:诊断测试题。以单元测试、阶段测试的复习和命题为研究内容;四磨:拓展探究题。以课堂教学后、学科拓展课中、放假期间小组合作学习作业为主。教师以教研组、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在以集体研讨为主的磨合、修改过程中提高甄别、选择、组合、设计、编制、分析习题和试卷的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效的语数英学科校本研修项目。 打磨这四类题的研修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评价、激励等可由学校制度作保证,研修方式则可由各学科组创造性地发挥,最后形成经验再在学校层面分享。但无论研修方式怎样多变,学校认为,经研修打磨出的习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实际水平、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这些习题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检测。作为“磨题”成效的重要检测手段,“磨课”成为本课题必不可少的存在环节。在此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中,为对应检测“磨4题”的成效,我们计划重点研究三类课,即“磨3课”,意指:一磨:新授课;二磨:复习课;三磨:习题讲评课。在这三类课堂中,我们重点打磨习题的选择与其在课堂中的呈现,重点关注所选习题在教学中所起的巩固与检测效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等。借助此课题研究,以磨题为例,开展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和实践研究,通过集体研修和个人反思,在设计——实践——检测——改进(设计)等环节的循环发展中,以磨课促磨题,以磨题促成长;以评价、检测促研修,以合作、研究促发展,培养一批能践行“智慧地教,成功地学,和谐地发展”的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精讲精练、减负增效,培养高效能、研究型的智慧教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在课题实施阶段使用。同时也兼用问卷法和文献调查法,主要在项目设计和结题成果总结时选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项目设计阶段 为保证课题预期目标的实现,学校将整合现有资源和制度,不断挖掘校内外力量,努力落实“磨题”研究,开展富有实效的校本研修活动,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研修活动。 (1)制度保障,定时定点 从时间上来说,保持每月一次的学科研修活动,但在形式上由学科组内活动改为校级展示活动;增加(恢复)两周一次的学科组内研修活动,一般可以采用上午开课,下午磨课;或教师预先自主出题,组内集中时间集体磨题等研修形式。 从研修地点来说,各学科组分别可用第2-4会议室。各学科组长用好《教研组长手册》,做好研修活动记录,留下丰厚的过程性资料,供研究结论参考。 (2)巧用资源,整合活动  融入区域教研活动、区学科名师工作室活动 语文组将借助我校“曹刚语文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基地,并与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加强沟通与合作,开展相关“磨题”研修活动。数学组教研组长孙利强老师作为“李丽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学员,将把他们的“习题设计”研究延伸到校数学组;杨明华老师作为“杨明华数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计划把正在进行中的区域研究向学校开放。英语组教研组长程凤英老师作为区英语高级指导教师,将参加区“命题研究”活动;初二英语备课组参加“区域性作业设计”活动等。把学校的研修活动融入区域研修活动,将加大专家引领的力度,拓宽教师研修的视野,激发教师研修的热情,提升他们对研修的认可度。  整合学校常规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效率。整合校本研修方案设计与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其中突出:校本研修的主题、校本研修的组织形式和校本研修的实施与评价。  整合学科组日常校本研修活动与校级展示活动,要求呈现:当日活动方案、当日活动记录(电子稿)、当日活动发言稿和当日活动评价。  整合常规听课、评课活动与“4题3课”研究活动,要求呈现:教案、听课评价和整改意见(以“磨题”为听课关注点)和教师反思。  整合阶段(单元)测试与阶段(单元)检测题的磨题活动,要求呈现:本次月考考点梳理、月考卷和对月考结果的分析、对月考卷的评价(从磨题的角度)。  整合作业(习题)设计与巩固题的磨题活动,要求呈现:阶段(单元)知识梳理、作业(习题)集(分学科、分年段、分层)、学生错题集、教师修订记录与反思。  整合科研评优、240学分申报和绩效评价等,开设教师论坛,要求呈现:论坛主题、论坛组织和论坛材料汇总。  整合教改志愿者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把教改志愿者和“磨题”研究核心人员队伍合二为一;凝聚骨干教师队伍,团结我校区、校级骨干教师力量;发挥课题研究引领作用,开展核心人员培养计划。 (二)实施阶段 (1)落实时间节点,强化过程研究 ①2011年1月--3月,开展研究骨干人员研修活动。解读课题目标、任务,学习相关资料,按学科子课题分组,确定负责人,开展项目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 ②2011年3-8月,开展分学科“磨题”(诊断测试题→习题讲评课))校本研修设计与实践活动。 ③2011年9-12月,开展分学科“磨题”(巩固强化、拓展探究题→复习课)校本研修设计与实践活动。 ④2012年1--3月,收集阶段性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活动阶段小结。 ⑤2012年3--8月,开展“分学科磨题”(启学激思题、巩固强化题→新授课)校本研修设计与实践活动。 ⑥2012年9--11月,整理、归纳过程性研究材料,书写研究终期报告。 ⑦2012年12月,开展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区域展示活动。 (2)探索评价机制,保障项目实施 设计问卷和量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校本研修的实施展开评价,以评价定成效,以评价促改进,形成校本研修流程:设计——实施——评价——改进,不断循环发展,促进教师理性思考、改进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提升。拟制定和试用问卷与量表名称如下: ①对校本研修现状的问卷调查 ②“磨题”校本研修专用量表1——校本研修活动评价量表 ③“磨题”校本研修专用量表2——作业规范评价量表 ④“磨题”校本研修专用量表3——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3)预设课题成果,检验课题成效 以“磨题”项目引领,通过校本研修的设计和实施,开展富有学校、学科特色的校本研修,提升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同时培养几个愿合作、会合作的团队,促进一批会研究、能创新、讲实效的骨干教师的成长。从课题角度而言,可检测的预期成果包含:设计方案、活动案例、“磨题”题库、子报告、总报告等。 (三)调整阶段 为使本课题顺利实施,课题组在开题报告完成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学校和教研层面进行了解读,并征求课题组老师对本项目的思考和困惑;二是开展了课题咨询会。课题组请到了市教科院胡庆芳博士、区科研室马骏副主任、原区教育学院师训办肖建民主任等,为课题开展提供了专家支持。根据两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我们确定了课题开展的重点和关键点: 1、理清磨题与校本研修的关联性,做好项目设计研究 “磨题”研究的价值:新颖性。经文献检索发现:以“磨题”为关键词的论文信息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0)中有3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0)有5条(包含前3条)。论文发表时间集中在2007-2010年。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磨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教育界对“磨题”的研究还在初始阶段,从内涵界定到实际的研究都有很大的空间可发展。我们因此认为:作为一项新型的校本研修项目,“磨题”有其前瞻性和独创性,是很有意义、很有研究价值的。 实效性。“磨题”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各学科老师的认可和支持。因为这正好契合了老师在心理上对题海战的厌恶、对高效课堂的渴望和对师生身心健康的向往。同时,老师们也真切地希望校本研修更有针对性,使他们经过校本研修产生实实在在的专业成长的感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磨题的提出满足了教师心理的需求。磨题,使校本研修变得可操作、可检测,具实践性。 2、 以磨题为抓手开展校本研修,让工作、研究齐头并进 校本研修是一个教师群体在某个特定研究主题的引领下,开展学习——实践——研讨——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的过程。它包括了各种方式的学习、开展课堂教学前后的听课说课评课、正式非正式的研讨、学习体会、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我们选择“磨题”作为研修主题,就是把磨题作为一条线,把所有这些环节串联起来,使校本研修成为完整的流程,并用这个主题来打造延河校本研修的特色。 学校老师认为,开展校本研修要聚焦高效课堂,要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于是,解题——选题——议题——定题这样的“磨题”活动成了教师研究的常态。解题,是某个教师个体做大量的习题;选题,是该教师个体根据自己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对学生已有基础的了解初步选择题目;议题,是教师群体思想的交锋、经验的分享,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它可以是经过教师集体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度分析而开展的活动,也可以是先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再集体研讨而进行的活动,议题就是通过集体活动,深入地选题;定题,是备课组经过以上环节后,共同接受这些习题,并把它们放入题库成为共享资料。这个过程,是教师工作的研究化,也是教师研究的工作化,是工作与研究的互相渗透,并同时促进了工作与研究。 为使研究工作更有实效,经过语数外学科组的多次研讨,各学科组从“4题3课”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侧重题和一个共同题作为研究方向: 语文组:精心打磨新授课的激情导学题 (导学激思题) 数学组:对区中心组共同资源下课堂例题及课堂练习题的再次打磨(巩固强化题) 英语组:打磨Post-task的问题设计(拓展探究题) 语数英:打磨每一次的阶段测试题(诊断测试题) (四) 实践阶段 从2011年3月到2012年12月,我们稳步推进课题研究。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了以“磨题”为主题的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课题咨询会、中期报告会上,专家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为此,两年来,我们有目的地开展了围绕主题的校本研修设计、课堂教学、专家指导下的集体研修和教师自我反思及科研论坛活动。 1、外出学习观摩活动 学校行政、党支部、工会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聚焦教学,开展外出观摩学习活动。学校特别设立了观摩月活动,并精心挑选市内外学校供教师选择。这一年间,课题组老师分别观摩了华师大四附中、七一中学、青浦一中、闸北八中、长兴县第一中学、无锡市蠡园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兄弟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成果打开了课题组成员的思路,也激发了大家开展校本教学改革的热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观摩,大家对“磨题”研究的意义、价值、方法、途径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2、科研月活动 在“磨题”开展的一年里,我们有幸成为区科研基地。学校为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特别设计了科研月活动。为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我们请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潘国青主任做专题讲座《教育科研与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普陀局教育局局长助理,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周飞为全校教师开设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讲座。课题组开展了针对29校联考中语数外月考卷的磨题活动,通过析题,课题组的教师对阶段单元测试题的命题思路、命题与教材的契合度、命题对学生的适合性、命题本身的科学、规范性都有了高一层次的思考。我们还开设了 “智慧教师”科研论坛,为“磨题”活动中发现的优秀教学案例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积极准备编撰《“智慧地教”100例》。 3、学科教学专家来校指导活动 课题开展以来,区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缪亚男,数学教研员陈慧珍,英语教研员汪瑾华、秦惠康、朱成,区学科带头人(语文)张豪、(数学)杨明华、(英语)徐伟等来校指导教学活动,为课题组的“磨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4、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学校鼓励教师在行政听课月和教学交流月期间开展校级展示和研修活动,“汇智”杯教学竞赛和“智慧论坛”是教师交流和展示教学改革思想和成果的平台。学校每年通过这些活动,发现优质课、有价值的研究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并为他们寻找更高的展示舞台。两年中,我们课题组在全国、市、区各层面推出了黄淑娴、章国蓉、金蓉华、朱茜、蒋海珍、顾芳、张雪梅、顾艳云、王斯依、孙利强、孙洲、王玮、陈哲英、陈青、徐路芳、张楼等语数英骨干老师。 5、校本研修方案设计与实践 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校本研修方案设计,明确了我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设计思路、实践步骤和评价方法。三个子课题组各自书写了研修设计方案,并按计划开展了校级研修展示活动。通过展示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完成了《校本研修现状的问卷调查》,试用了《 “磨题”校本研修活动评价量表》,并做了汇总和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两年来,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始终围绕课题目标开展研究活动。至2012年12月结题之际,各项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在这一轮的课题活动中,课题组成员用心投入,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课题活动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也在思考:除有据可查的资料外,我校教师的校本研修水平有哪些方面的提升?有哪些研修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校本研修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哪些保障?……。经认真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 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项目成功开展的归因分析 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项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所有课题组成员的肯定和支持,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从未听到任何质疑。这与选题和学校层面的系列设计相关。 1、校本研修应确立主题 校本研修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课题研究方向,研究者可以选取的侧重点非常广泛。据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显示,(1989-2010) “题名或关键词”为“校本研修”(不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有491条。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聚焦于“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这个命题,但对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关注不多。我们认为,开展确定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是提高校本研修有效性的有力举措。我们深信,在校本研修的实施过程中,关注研修内容远比形式重要。实践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值得提醒的是,作为多学科共同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学校应确立校级层面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各学科可再确定分主题。这样的设计能保证学校和各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均具备相互对话、共同研修的可能性。 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聚焦课堂教学,指向教师专业发展。选择“磨题”作为我校校本研修的主题既契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对症下药。“减负增效”是学校积极倡导的教改方向。通过“磨题”研究,我们引导教师创建高效课堂,不靠苦干蛮干出成绩,摆脱对教辅书的依赖,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该主题虽小却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学校课堂教学特色的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等紧密相连,一旦有实质意义的突破就能带动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格局。 2、校本研修应分学科开展 校本研修必须体现学科特征。没有学科特征的研修不会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欢迎和支持。教与学永远是教师关注的兴趣点。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在学校层面设计了“4题3课”的研修内容后,把自主权留给了语数英各学科组。语数英组根据各自的学科特征和发展需要,分别选取了启学激思题、巩固强化题、拓展探究题作为研究方向,制定了子课题,并坚持开展分学科、分年段的研修活动,积累了鲜活的研修案例。为使各学科组更有效地交流和对话,学校选取了“双向细目表的应用”作为“诊断测试题”的共同研修技术,开展阶段性研修活动。 自学校确定研究课题以来,在学者专家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经过无数次的思想碰撞和实践研究,针对各自着手的研究方向,渐渐提炼设计出了富有学科特点的校本研修流程。以语文组为例:他们在曹刚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的指导下,把校本研修的起步设计为“文本解读”,通过研读教材,解读文本,再根据教材和学情去研究打磨新授课的激情导学(启学激思)题。由于各年段语文学习的篇目不同、体裁不同,他们研究先定下重点篇目,再分年段开展不同体裁的磨题活动,然后再通过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研讨、个体反思等环节完成他们的研修活动。语文组研修项目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磨题,是为学生高效地学而服务的。数学组的题,原本来自区中心组共同资源。但是,在使用题库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如果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全盘拿来主义不能提升课堂效率。磨题研究,绕不开对学生的学习研究。 在“磨题”研究过程中,为使习题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学生学习,他们首先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再开展习题的打磨。具体研修流程如下:

 

 

 

 

为使各学科组更有效地交流和对话,学校选取了“双向细目表的应用”作为“诊断测试题”的共同研修技术,开展阶段性研修活动。数学组王玮老师在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了利用“双向细目表”进行“诊断测试题”研修的“7步法”: 步骤1:备课组内进行分析考试要求。 步骤2:备课组编制双向细目表(模拟)。 步骤3:按照双向细目表进行数据统计和试卷分析。 步骤4:按照双向细目表进行试卷讲评。 步骤5:按照双向细目表进行复习题和作业设计。 步骤6: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错题”本的双向细目表。 步骤7:指导学生根据“错题本”自建测试卷,相互考评。 显然,王玮老师的“七步法”也完全适用语文组和英语组,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这为推广应用“双向细目表”开展“诊断测试题”研修提供了范本。 3、 校本研修应以系列活动作引导 校本研修仅靠几次专题活动是出不了真正的成果的。开展连续不断、逐步深化的校本研修活动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初衷。 我校从整体上规划了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主题月活动。每学期固定开展四项活动:1-6月:教育科研主题月活动,课程资源展示月活动,磨题月活动,师生交流月活动;9-12月:校内听课月活动,观摩学习月活动,社区开放月活动,展示交流月活动。学校坚持科研先导,把“磨题”研究渗透到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月活动中,以专题论坛、课堂开放、外出观摩、教学竞赛、资源展示等方式,引导课题组成员把课题研究一步步深入开展。到目前为止,语数英三个学科组均完成了子课题预定的研究任务。 下图为各学科组子课题研究方向和参与的系列活动: 学科组 题型 学科称谓 系列活动 语文组 启学激思题 激趣导学题 教育科研主题月活动 课程资源展示月活动 磨题月活动 师生交流月活动 校内听课月活动 观摩学习月活动 社区开放月活动 展示交流月活动 数学组 巩固强化题 课堂习题、课后作业 英语组 拓展探究题 Post-task activities 语数英 诊断测试题 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试卷 4、 校本研修应以学分制作保障 课题组成员是否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是否有高质量的研修成果?我校尝试以240校本研修学分制回答这些问题。在每年校本研修2分的总分中,我校划出1分用于评价教师参与“教研训”活动的态度和成果,要求教师参与10个“一”活动:做一次校本研修发言,进行一次教学设计,开发一个教学课件,上一堂公开课,写一份教学心得,评一次课,参加一次资源展示,进行一次命题,开展一次试卷分析,……每年教导处为教师制作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收集如上资料存档,并帮教师上报学分。 结合校本研修学分制要求,学校建议课题组成员的10个“一”活动围绕“磨题”研究开展和完成。此举减轻了课题组教师的工作负担,为实验教师免除了无谓的干扰,从制度上为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研究提供了支持。 5、 校本研修应开展展示性评价 校本研修成果是教师团体共同努力的产物。每一次成功的研修活动归功于每一个实验教师的精心准备;每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同样离不开团队所有成员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校本研修的经验积累更是源于整个团队的倾心付出,是团队智慧结晶的体现。在评价研修成果时,我们课题组以展示性评价代替奖惩性评价,开展了语数英全体成员参与的教研组研修展示、各级公开课展示、“智慧”论坛展示等活动。 (二) 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项目给学校带来的变化 1、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表现在: (1)通过研修,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变得丰富 教师从集体备教材走向研究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英语组为例。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子课题组将研究内容定在课堂教学post-task activity(任务后活动)这个环节的问题设计上,其意图是通过检验学生语言的输出结果来检测整堂课的前期语言输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磨题不只是纯粹的教材研究,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任务后活动是多样的,它包含对话设计、小品表演、调查、海报制作、写信、倡议等各种体现学生知识内化的活动。为此,英语组成员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方面做了悉心的研究,如预备年级的口头作文、初一年级的三~五句话作文、初二年级的以读促写、初三年级的作文指导等都很有特点,并形成了英语教材校本化实施的系列。 学生的差异成就教师。课题组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优势。在磨题过程中,英语组朱茜老师成功探索了长文本的整体阅读教学;章国蓉老师对双向细目表如何促进命题的科学性进行了富有实效的研究;蒋海珍老师深入探究作文教学,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C三层,再在C层同学中进行个别化作文辅导,保证没有一个孩子在英语写作中掉队。三位教师各自发挥教学特长,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优势。 课题组金蓉华老师反思道: 以磨题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与之前的校本研修活动相比更有目的性和主题性,切入口更小了,而且在课堂上也有操作性和检测性。另外,以磨题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更重了,教师不仅要思考做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更要思考怎么做才会更好。在这样的引领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更有效。 (2)通过研修,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于优化 课题组教师在开展磨“4题3课”的过程中,逐渐走过了从“磨题→磨教→磨学”的过程。教师的研究视角从教材、教法落到了学生身上。教师明确意识到,从学生的前概念和错误概念出发的教学设计才是合适的、有效的设计。这使我们的课堂有了“人”的概念,教学活动显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特征。 随着三磨(磨题、磨课、磨学)的深入开展,我们开始关注教学“三化”,即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优化、课堂与课后作业精化。这是传统的教学五环节的精细化显示。有专家说:三化要求使课堂教学得法、学生学习有法、学生发展有章法,也所谓“课堂得法、课后得益”。学校最近的调查发现,我校作业最少的班级语数英三门功课学生每天平均花时49分钟。 语文组王永霞老师说: 通过参与磨题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对备课组的工作很有帮助,它可使我们的备课更有针对性,重点更突出,课堂效率更高。对个人专业成长收益匪浅,增强了我们的磨题意识,磨题中会紧扣考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中考考点。出的测验卷水准更高。实现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让学生远离题海,学得更快乐,更轻松!

2、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促进了学校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1)学科教学模式的提炼 在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通过系列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教师开阔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开始追求精致教学。磨题之后,我们如何在课堂呈现所打磨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学习方式掌握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些困惑,我们赴洋思、蠡园、青浦一中等知名学校,深入课堂开展观摩活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积累了较好的教学改革基础。学校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着眼点,追求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重视课堂达标和课堂反馈。通过培养预习习惯、准确呈现学习目标、开展课堂阅读和自学、教学生整理知识、设置交流展示环节、使用学案、开展课堂学习效果自我检查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组织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思维的投入度,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三磨”活动,课题组根据学科特点,以新授课为例,初步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 语文:独学(任务驱动下的自助学习)—对学(质疑问难下的互助学习)—群学(智慧碰撞下的深入学习)—问学(反馈检测下的个别学习)。 数学:问题导入—探究新知—范例导航—小试牛刀—展示收获。 英语:情景导入—模仿体会—合作创造—交流展示。 (2)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 通过深化“磨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策略,更应获得源头活水,才能使其具备学习进步的深厚原动力。老师们发现,教材需要改编、增删、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语数英三学科分别实施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其中: 语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利用早上时间,分年段朗诵《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帮助学生积淀国学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英语:加入北外课题组,开展《典范英语》的诵读活动,利用“整体阅读法”,加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数学:加入“牛课”课题组,开发网上训练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周周清的目的。 3、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促进了学生学习生活品质的提升 通过“磨题”研修,课题组教师深感课堂教学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除提供网上学习系统、学习博客、拓展探究课程和课外教学外,学校出台了两个制度,为程度较低、学习较慢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教学服务。其中,有18位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的结对制度。学校还在每学期开设假日爱心学校,供家境困难但有学习需求的学生选读。 为通过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设计、实施了《我的储星银行》项目,鼓励学生在德育、学科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争创三星、四星、五星少年。我校语数英课题组实验教师积极推行《我的储星银行》项目,设计了学科学习“规范星”、“进步星”、“优秀星”、“创造星”等荣誉,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探索了一条有关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新路。

总结两年中以“磨题“为例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与实施的成果,我们意识到,高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保障。在开展高效的校本研修项目设计时,主题式内容、学科化特征、系列性活动、展示性评价是设计者需要应用的四个要素。这是我们的实践经验,将在未来的校本研修之路上不断推广实施,并优化其内涵。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在延河中学建校行将50周年之际,学校提炼出了“和慧延河”的文化核心,“和成事,慧泽人”。“磨题”研修只是延河师生“智慧地教,成功地学”的一个写照。“办精致化的平民教育”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在校本研修的路上,如何深入开展“智慧地教”和“成功地学”,我们还有很多内容需要研究。 1、由于时间有限,各子课题组只选取了“磨题”设定的部分内容开展研究,完成全部题型的研究还需要时间。 2、在已有的研修项目设计的经验基础上,课题组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形成鲜明的延河中学研修特色。 3、开展“磨题”研修后,教师的研究视角指向了学生的学。在多年探索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将是我校未来的科研重点。 4、精致办学的核心是“精致课堂”,对“精致课堂”特征的提炼需要更深入地推进校本研修。 5、在课题结题后成果推广阶段,课题组需要更多专家的持续支持和相应制度、经费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达肯沃尔德(Darkenwald,G.G.), 梅里安(Merriam,S.B.) 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99 2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6. 3裴跃进. 校本教师培训概念内涵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4) 4 徐斌艳.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贾腊生编. 校本教研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6 郑金洲. 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7汤力宏. 校本研修专论: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专业发展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8 终身学习的专业学校发展的基石——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6:10 9 Guskey,Thomas R.. Evaluational Development. Thousa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2000:16 10 OECD “Staying Ahead: In-service Training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998:18 12周丽娜、张庆华. 英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综述及启示[J] 科教文汇 2007(9 )下旬刊 13周丽娜、张庆华. 英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综述及启示[J] 科教文汇 2007(9 )下旬刊 14 严先元编.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M]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7 15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 Shulman, Lee.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57, No. 1, pp1-22 17 叶澜.教师角色和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18崔益祥.教师脱产培训有效形式之一:磨题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 (8) 19温州中学:从“磨题”走向“磨课”“磨人”[J]温州教育2009(12) 20徐丹青. “磨题、磨课、磨人” ——基于有效教学的校本教研方案 温州名师网http://wftw.0577en.com/detail.asp?id=00003216 21 顾荣.“磨题”:走向共生的数学教师校本研修方式 [J] 江苏教育研究 2007(12)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